一、白条猪价格走势
本周,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低位徘徊。
10月17日,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13.95元/公斤,比上周同期(10月10日)的14.40元/公斤下降3.13%;比上月同期(9月17日)的16.20元/公斤下降13.89%;比去年同期(10月17日)的21.0元/公斤下降33.57%。周环比明显下降;月环比大幅下降;年同比大幅下降。上周,价格同比下降30.10%,本周同比降幅有所放大。
本周,白条猪日均上市量为2036.71头,比上周(10月4-10日)的1552.14头增加31.22%;比前2周(9月27-10月3日)的1741.14头增加16.98%;比前3周(9月20-26日)的2023头增加0.68%;比前4周(9月13-19日)的1851.14头增加10.02%。
去年同期日均上市量为1822.29头,年同比增加11.77%。上周同比增加2.41%,本周同比增幅明显放大。同比增幅放大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周环比增加20.24%,而今年周环比则增加31.22%,今年周环比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去年,使得日均上市量同比增幅有所放大。
本周,白条猪的日均上市量比上周有比较明显的增加,同比增幅也明显放大。上市量环比大幅增加,一方面是节后单位食堂的需求快速恢复,需求放量拉动上市量增加;一方面是毛猪供应充足,屠宰厂按照消费量的上限往市场上运送白条,本周后期每天的上市量突破2000头,往年同期很少有这种现象。拉动需求的另一个原因是肉价便宜,低价格刺激了消费。上市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,即使零售环节不能完全消化,商户也会踊跃采购,当日即便是卖不完,商户也会被剩下的肉储存起来,商户认为,近期的肉价是相当低的,后期会有所回升,储存起来等待猪价上涨以后再拿出来销售,也是有获利空间的。所以,在分割肉出现积压并不会影响商户采购白条猪的情绪,白条猪的销量得以大幅增加。
本周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一直保持低位运行的状态,周平均价为14.29元/公斤,比去年同期的20.90元/公斤下降31.23%。肉价大幅度地低于去年同期,对拉动单位食堂消费的刺激作用是比较明显的。因为单位食堂大多都有伙食标准,同样的伙食费可以采购更多的猪肉,也拉动了白条猪日均上市量的增加。
近期,肉价又一次陷入低谷。从新发地市场统计数据来看,本周10月15日的价格是14.15元/公斤,这个价格是自2010年以来历年同期的最低价。2008、2009年的10月15日的价格低于14元/公斤,2010年10月15日的价格是15.35元/公斤,其他年份10月15日的价格最低的是2021年的16元/公斤,没有再低的了。本周10月15日的价格在最近15年中是同期的最低价。肉价真是又一次陷入低谷。
此前,肉价低迷的时候,在养殖业中都曾经引发比较明显的震动,今年则有些波澜不惊。原因是多方面的,包括现在养殖场的规模比前几年是扩大的,资金实力比前几年是增强的;也有养殖成本下降的原因,特别是现代化规模养殖场非常注重成本管理,养殖成本比粗放式养殖有明显降低,规模场亏损的程度并不明显,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;也包括总有一些名嘴给养鸡场喂心灵鸡汤,给他们讲希望,给他们灌输仿佛希望已经来到了眼前。多种原因使得近期养殖端的抱怨声音明显降低。在这种情况下,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却是每天看到大批的白条猪涌入市场,看到肉价一天低于一天,仿佛是堰塞湖溃堤了一般,肉价也在飞流直下。
近期猪价、肉价跌入谷底是有原因的,主要是较长时间积压下来的毛猪在近期有集中出栏的现象,是前期较高预期的破灭引发的。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,实际上是与一些名嘴前期预测有误造成的,有可能是无义的,但是已经对养殖业造成了伤害,希望善于预测的一些机构或者名嘴以后再预测时能够有所收敛,最好能够从中汲取一些经验或者教训。
本周后期,猪价已经有所回升,这种回升在肉价上还没有表现出来。在供应处于充足且略有过剩的情况下,在此前积压的毛猪还有较大的存量情况下,这种回升的可持续性是缺乏支撑力的。还是我们此前多次提到的那样:“在‘二育’ 毛猪还没有完全被市场消化之前,在大体型毛猪还没有完全被市场消化之前,在毛猪产能还没有得到实质性压缩之前,肉价很难出现实质性的回升”。
随后,肉价有可能会本周回升一些,回升的幅度不会太大。
二、鸡蛋价格走势
本周前期,鸡蛋批发的平均价连续回落,周后期有所反弹。
10月17日,新发地市场鸡蛋批发平均价是6.48元/公斤,比上周同期(10月10日)的6.36元/公斤上涨1.89%;比上月同期(9月17日)的7.84元/公斤下降17.35%;比去年同期(10月17日)的9.57元/公斤下降32.29%。周环比小幅上涨;月环比大幅下降;年同比大幅下降。上周,年同比下降26.90%,本周同比降幅明显放大。
本周前期,鸡蛋价格继续稳步下降,蛋价再一次触底,周后期,蛋价出现反弹。周前期蛋价回落,主要原因是鸡蛋供应能力超过需求,一方面是蛋鸡的产蛋量在增加,特别是在节日假期,销量已经减弱,而养鸡场内的蛋鸡仍然在按部就班地生产,使得养鸡场内及一些批发商的档口内都有鸡蛋积压的现象,一方面是一些居民家庭在节前已经储备了较多的鸡蛋,这些储备的鸡蛋在节后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,节后需求是比较平淡的。养鸡场鸡蛋销售的压力增大,迫使蛋价不断地下探。
本周后期蛋价反弹,并不是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,而是对前期蛋价降速过快的一次微调,是对蛋价降幅过大的回调。这种反弹,仅仅是在蛋价在低位运行过程中的一次临时性波动而已。近期的蛋价,已经是养鸡场亏损的价格,养鸡场到过低价格进行抵制,拉动蛋价有所回升。
所以,本周后期蛋价的反弹,并不能改变蛋价仍然处于低位的处境,也不能改变养鸡场面临的销售压力还在增大的处境。
三、蔬菜价格走势
本周前期,蔬菜的整体价格快速上涨,周后期缓慢回落。
10月17日,新发地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是3.11元/公斤,比上周同期(10月10日)的3.05元/公斤上涨1.97%;比去年同期的3.50元/公斤下降11.14%。周环比小幅上涨;年同比大幅下降。上周,价格同比下降22.78%,本周同比降幅大幅收窄。
上周后期,北方地区再一次经历了大范围的较长时间的连续降雨,降雨过后,气温也大幅下降,当时曾经有“秒入冬”之说,北方多地的气温普遍比常年同期偏低。随后,进入本周以后,北方多地又有降雨天气过程,光照不足的现象也比较普遍。连续降雨和快速降温对蔬菜的生产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,这就是本周前期蔬菜的整体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。
光照不足和降温,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
一方面,现有蔬菜的生长速度放缓,产量偏低,有些正在上市的蔬菜甚至会提前退市;一方面是后续产地的蔬菜推迟了上市期,使得蔬菜供应链衔接有断口现象。这种影响在茄果类蔬菜上表现比较明显,先开花后结果的蔬菜在最近一段时间价格普遍偏高,就是连续降雨在蔬菜供应方面的直接表现。
这些先开花后结果的茄果类蔬菜主要包括:黄瓜、西红柿、圆茄、长茄、西葫芦、丝瓜、苦瓜、架豆、扁豆、白豆角、豇豆等。其中:
黄瓜价格上涨,主要是越冬黄瓜已经种植,黄瓜进入换茬期,新种植的黄瓜生长速度放缓,产量迟迟上不来,而老秧黄瓜即将退市,产量、质量都大不如前,拉动黄瓜的价格比秋季出现比较明显的反弹;
西红柿正在从冷棚向暖棚转换,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伴随着光照不足,西红柿生长速度放缓,秧上的西红柿一直保持青色,迟迟不变红,成熟度达不到,不能采摘,影响了产量;
河北廊坊固安县露地生产的圆茄在降温以后,正在快速退市,产量快速下降,北京顺义、山东聊城、河北衡水大棚圆茄坐果率下降,影响了产量;
辽宁长茄主要产自两个地区,一个是海城,一个是绥中,海城长茄已经完成了由冷棚向暖棚的转换,绥中暖棚长茄因为阴雨天气一直没有产量,长茄的价格在本周还在不断地冲高;
冷凉地区的西葫芦已经到了上市尾期,产量、质量都在下降,随后上市的是山东德州西葫芦,德州地区在近期阴雨绵绵,有的地块还被积水浸泡,到本周还没有上市,上市期比常年推迟了半月有余,西葫芦的价格也达到近几年同期的高点;
山东生产的丝瓜、苦瓜产量下降,主要原因就是坐果率下降,换茬以后,新秧瓜没有产量,质量也差强人意,但是价格却比常年高出一截;
往年此时,河北唐山、天津冀州、辽宁沈阳和锦州的架豆、扁豆、白豆角正处于集中上市阶段,今年的产量被雨水打压一直难以形成批量,云南生产的豆角类蔬菜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上旬开始进京,北方豆角类蔬菜产量下降,南方豆角类蔬菜不能及时补充,使得近期豆角类蔬菜的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徘徊的状态;
降雨降温以后,河北冷棚豇豆的产量明显下降,退市期可能会提前,好在近期有广西、福建、云南的豇豆进京补充,进京的豇豆既拉高了产地的收购价,也高于河北豇豆常年同期的价格。
周后期价格缓慢回落,拉动价格走低的主要是叶类蔬菜,其中大白菜、圆白菜、芹菜、小菠菜、小白菜、茴香等的价格由于温度适宜,耐储性增强,损耗下降,价格也都明显走低。此外,散菜花、大葱的价格降幅也稍微明显一些,也助推了整体价格的回落。短时间内,叶类菜的供应还会相对充足一些。
前期我们曾经谈到蔬菜供应链衔接的过程比较顺畅,主要就是指这些叶类蔬菜,当时认为一些后续上市的茄果类蔬菜的上市期会有所推迟,推迟的时间也不会太长,但是近期的连续降雨和快速降温实属始料未及。特别是蔬菜的主要供应地即将南移到黄河中下游地区,此地域近期一些地块还有积水,对后续蔬菜供应的影响还会维持一段时间。
作者:刘通